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对考古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视,因为它能帮我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印证一些史料的真实性,而且如果专家不提早发掘的话,就会被“摸金校尉”们钻了空子。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安徽出土一座皇帝墓,里边却发现一只“癞蛤蟆”,这是怎么回事?
在安徽省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个巨大的土墩,据村里的老人说它已经存在千百年了,相传这是一座“天子墓”,里边埋藏了一位皇帝,而这里的村民都自愿成为了守陵人。年的时候,因为要配合城市建设,文物局特派考古学家前来对这座“天子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由此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古墓的真面目。
经过几个月的挖掘以后,专家发现这是一座三国时期的砖室墓,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44米,墓室造型结构特殊,据说只有王侯级别的贵族才能使用这种规格。果不其然,根据出土的文物以及墓志铭显示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孙休的墓,并且在出土的漆器上还有“永安”的字样,这更加坐实了墓主的身份。
墓中还有两具女尸,分别是他的妃子和皇后,这两人是一前一后入葬的,所以陵墓有二次打开的痕迹,这也与史记所记载的史料相吻合。虽然这座陵墓曾遭盗墓贼的光顾,但其中还是出土了上百件珍贵的漆器和金银玉器等文物,其中有一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一件女性的饰品,上面雕刻着一条做工精美的金龙,金龙的背上还有一只“癞蛤蟆”,神奇的是雕工专门把蛤蟆的眼睛雕刻得炯炯有神,即使面对神龙也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古代人们把蛤蟆称为“蟾蜍”,在有长生不老的意思,很受当时女性的喜爱,所以把它作为陪葬品也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