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昆仑文化之神话昆仑起源于天眼日月 [复制链接]

1#

“昆仑”一词的含义,学者们已多有研究。

有学者从汉语出发来对“昆仑”一词进行解释。吕微认为:“昆仑的本义是圆,因此,在汉语里面,凡是圆的东西,多半可以昆仑名之。比如:天。古人称天为穹隆,穹隆乃昆仑的音转……昆仑,由圆引申出完整、不可分离、原初、不开明、黑等词义。”

也有学者认为昆仑一词译自外语。苏雪林认为“昆仑”一词当来自两河流域:“关于昆仑仙山之想象,不知始于何时,今日文献之约略可征者,惟有文化最早之两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两河流域为昆仑之发源地。考西亚远古传说,即谓有一仙山曰KhursagKurkura……中国之昆仑,古书皆作昆仑。说文谓昆为古浑切,仑卢昆切。以今日粤音读之,与Kurkura相差不远,殆音译其后一字也。”凌纯声也认为昆仑文化源于两河流域,他在《中国的封禅与两河流域的昆仑文化》中说:“英文ziggurat法文为sigurat,据Dhorme氏说sigurat为名词,动词则为saqaru或zaqaru,其义为崇高。昆仑丘或墟的昆仑或为sigurat和zaqaru二字中gurat和qaru的二三音节的译音。”凌纯声还进一步认为昆仑即坛:“昆仑二字为Ziggurat第二三两音节的译音,在中国语中又称坛。所以源于两河的昆仑,在中国则称坛墠,又可名曰封禅文化。”

还有学者认为“昆仑”一词源于中国少数民族语。丁山认为“火山为岳,羌人谓之‘昆仑’。”程发韧在《昆仑之谜读后感》中说:“昆仑一词,出于西戎,有崇高与玄黑二义。昆仑之发音为K.L,由喀啦(kara)一音之转,或作哈拉,蕃语黑也。”

杜而未则综合了两者,提出昆仑一词与月亮有关:“山海经的昆仑是月山,毫无疑义。现在为更清楚起见,再证明昆仑的字义原指月亮。昆仑一词是远远超出中国地面的。今先把诸民族关于月亮的名称列出,然后做一比较。”他罗列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太平洋诸岛屿、印度、中东、南美、澳洲等地各族人的语言中“月亮”一词,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阿美语、排湾语、卑南语和中国大陆少数民族语言藏语、彝语及其他国家的爪哇语、苏门答腊语、马来语、波斯语等等,他将这些词汇归为三类,其中第三类为karon,hulan,hurano,kalau,koloa,kuling,ghurrah,kura,hulla,hilal,hallala,hulo,gilas,gelas,gilli,gilan,gillen,gille,gilleikunokuno,kira,korana等,并认为这是与“昆仑”音相似的一类:“昆仑的确也就是这一类字的译音。”

从人类的迁徙历史来看,杜而未的这一推论有一定道理。人类都是从非洲迁徙发展而来,走出非洲后,人类首先来到两河流域,之后一支去向欧洲,一支去向亚洲,从亚洲再继续迁移到澳洲、美洲等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世界的语言都是同源的,只是分化之后差异有大有小而已。目前湖南湘西苗语对月亮的称呼为[qela],也符合以上的这一规律,特别是与gelas读音非常相似。不过,湘西苗语[qela]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不是双音节单纯词,其中[qe]是眼,[la]是月,两者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笔者认同“昆仑”一词与月亮有关,但其构成应该是湘西苗语的这种情况。这得从日月词汇的起源说起。

在人类的早期,太阳与月亮都被视为人的眼睛,也就是说,无论是太阳还是月亮,都叫“眼”,“眼”的原始音后来才演化为“日”“月”。宋金兰在《汉藏语“日”“月”语源考》中就提出过:“汉语和藏缅语言的‘日’和‘月’均来源于‘眼睛’一词。”

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神话中,多有将眼睛与日月联系的。汉族有盘古“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说法,湖北长阳有一则神话叫《神龙造天、造地、造人》,故事将管天的阳龙眼睛视为日月:“阳龙在天上游荡,常用双眼察看阴龙的活动,睁得又大又圆的那只眼睛是太阳,半睁半闭的那只眼睛就是月亮。”

拉祜族的《牡帕密帕》说天神厄莎用自己的双眼做成了太阳和月亮;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说日月是老虎的眼睛变成的;哈尼族的创世史诗《奥色密色》则说日月是由牛的双眼化生而成。

把日月视为天的眼睛是人类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只在中国是这样,“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语言中,都把‘太阳’当成是白天或天神的‘眼睛’;在古代印度神话中,太阳被说成是‘天眼’,是日神mita、天神varuna或火神angi的‘眼睛’。八木坚二也指出,把‘太阳’视为天上的眼,这种思考方式有人类共通的普遍性。印尼语的“太阳”matahari是mata‘眼睛’和hari‘日’的结合。”

眼,除了指动物的视觉器官之外,也指孔、窟窿,比如虫眼、泉眼,这或许是早期人们把眼睛视为脑袋上的两个窟窿,因此,“眼”与“窟窿”同义。“窟”的上古音构拟为[klud]D,“窿”的上古音构拟为[ɡru],虽有少许差异,但再往前追溯,两者应该是同源的,因为[g]向[k]、[k]演变是极为普遍的语音现象。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窟”保留前面的音[ku],“窿”保留后面的音,演变成[lu]或[lo]。因两者同源,延伸出的词义相同或相近,便组成双音节词“窟窿”。“昆仑”当是“窟窿”的另一种记音,“昆”上古音拟音为[kun],“仑”拟音为[run]。“眼”的声符“艮”目前读[ken],上古音构拟为[kns],与“窟”音近。窟窿即眼,眼即日月,因此窟窿(昆仑)即日月。

“眼”具有窟、孔、洞的词义,而洞一般是圆形的,所以圆形的东西发音多与“昆仑”相似,或是“昆仑”的音变,比如骷颅(骷髅)、轱辘、葫芦、穹隆、穹庐、喉咙、苦蠪。所以,如果我们把“昆”视为“眼”的保留,那“仑”的词义可能就是“眼”引申出来的圆形的含义,即车轮的“轮”。

既然“昆仑”源于天之“眼”日月,那昆仑到底是日还是月呢?抑或日月都是?从语音演变逻辑上来看,两者都应该有联系,但实际上昆仑主要是指月亮。这或许是因为一些客观条件,比如太阳过于炎热,这限制了人们去想象神仙在其上居住,尽管也有日中有三足乌的神话。月亮里有兔、蟾蜍、桂树、嫦娥、吴刚等,显然要远远丰富于对太阳的想象,这不能不说月亮的温度更利于人们对居住的想象,这或许是昆仑最终发展到仅指月亮的主要原因。当然,早期对月昆仑的想象与后期对月宫的想象早就分道扬镳了。

其实文献中也保留有昆仑与日月有关联的痕迹。《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华丘在其东南方,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桃、甘楂、甘华,百果所生。”E整个句子叙述了方位以及“爰有”的东西,这里的“昆仑华丘”显然是单一地名,可见昆仑被称为华丘。

华,乃是指日月光华,这一称呼的遗留其实透露了昆仑与日月的关系。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丘”条云:“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姥之宇,嵥然中峙,号曰天柱。”

这里把昆仑说成是月精,则体现了昆仑与月亮的关系。综上,眼即窟窿,窟窿即昆仑;天眼是日月,昆仑也就是日月,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昆仑最终仅指月亮。

昆仑文化之先秦两汉对昆仑的探索和认知昆仑文化之《山海经》中的“昆仑”究竟啥形象?昆仑文化之“神话昆仑”昆仑文化之“地理昆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