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清香的苇叶,那红枣和着黄米的甜丝丝的味道从灶间溢出,弥漫在乡村的大街小巷,我深深吸了一口,那是妈妈的味道!
——题记
那一年,我猛地蹿高,正像现在上中学的儿子,瘦弱单薄,全是玩耍的心思;那一年,姥娘略显苍老,正如日渐老去的妈妈,手脚还算利索;那一年,我家搬到了村西的新居,低矮的葵花杆篱笆墙外,池塘里蛙鸣声彻夜不息;那一年,有位有着诗一样名字叫白玉香的老师,教了一首很平淡的民歌《包粽子》。阳武奔流,时光如水,带走许多美好的记忆,唯有当年包粽子的场景久离不弃,一如门前的老榆,年年听我喃喃低语。
天长不过五月,午间的日头也开始毒辣起来了。节令进入了芒种时节,阳武河十八村水地里的小麦进入了灌浆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芒种期间,在抢收小麦的同时,还要在收割后的麦地抢种赶茬作物,比如油葵、豆类……此时是乡亲们抢收抢种和田间管理最为繁忙的时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三夏”大忙时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吃上一个粽,又锄二分五”。乡亲们还真有创造力,一二三四五,就往嘴上数。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还没进五月,家家的婶子大娘们就开始忙乎起来,早早打听集镇门市或邻近坡湾哪家的黄米软,人托人联系,最好能买到原平子干一带产的粽叶,又新鲜又有味。派出去量回黄米的叔还没进家门,就被巷子口的婶子大娘们围住验货,又问价钱,又要看黄米的成色,看有无杂质,是否掺杂了旧米,早买回黄米的人家还要回家抓一把出来比比。卖主老实,粜米也是粜人,一旦以次充好或掺杂掺假,买卖不会长久,那些长了刀子一般利嘴的婶子大娘,除了数落自家男人量黄米眼窝不好外,对黄米的评价也像长了翅膀,不到日落就传遍十里八乡,让卖米的店铺或个人尝尝失信的厉害!
买粽叶就不劳驾叔叔大爷了,得婶子大娘们亲自上阵。一些有腿的(会骑自行车)的婶子大娘们到集镇上去买粽叶,一来挑选的余地大些,二来价钱也可能便宜毛数八分,土里刨食的乡亲生活不易,穷日子难过,娶一个会过光景的女人,能把紧巴的日子过得松闲些。大部分乡亲还是等流动商贩到村来卖,其实很多卖粽叶的都是本县河东子干一带的农民,自产自销,庄稼人的口头禅,“自产的东西,不用花钱买,多贴的些辛苦。”他们常常在做完买卖后,又抓出一把作为添头,送给买主。几年下来,不仅有了稳定的客源,也交下了朋友。妈妈不会骑自行车,就和巷子里的婶子大娘们每年等上门卖粽叶的来。
俗话说,吃米还得带颗沙子哩!这粽子里要是包进一粒半颗的沙子进去,还真不敢让人恭维。五月的天,还说热就热起来了,妈妈和婶子大娘们就端上簸箕坐在巷子口挑米。早些年有位摄影师将这一镜头拍摄下来,获得一家省级媒体“最温暖时光”摄影奖。她们常常一边挑米,谈论着米的成色和饱满度,推断着今年的年景丰歉,一边向身边的孩子们讲起这过端午节的故事来。
相传,出身楚国贵族的屈原,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打捞他,将粽子扔入水中让鱼虾有食可吃,不致打扰亡者的安宁。人们虽然没有打捞起屈原,却打捞起一个节日。于是,才有了包粽子和划龙舟竞渡,才有了端午的习俗。
端午的传说,还发生在伍子胥的身上。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直臣,因谗被弃,死后还被夫差扔入河底,不得入土为安。他的贤能和冤屈让后人感喟,因而在端午加以纪念。而孝女曹娥的传说则更加悲惨,为了寻找父亲入河而溺的尸体,她于五月初五投江,以身殉父,得以成全孝道。
蝉鸣四起的时候,天地充实、万物丰满的盛夏,正在烈烈的阳光下向我们走来。初三早上,妈妈把坛子里的红枣全倒出来,仔细剔除掉有虫眼或霉变、干瘪的,泡在清水中,蜗居了一冬的红枣,顿时有了精神,脸上泛起了红晕。前几日提前约好的街坊也早早前来帮忙,泡黄米、泡豆子、泡粽叶、泡粽条,前期工作陆续展开。
要包出好吃的粽子,除了馅料的调制外,粽叶处理也很关键。先把买来的新鲜粽叶洗净,把粽叶泡在水盆里,用干净的布从粽叶头往叶尖尾方向顺着擦洗下去,这样洗很方便,而且洗得更干净一些。洗好的粽叶不要沥净水分,要让其表面沾点水。同时也把上年备好的马莲草或金针叶早些用清水泡上。
现在条件好了,家家有冰箱了,把洗好的粽叶装进袋子放进冰箱冷冻室内,至少要冻上一夜,等需要用的时候再提前拿出来,把冷冻的粽叶放在盆里,让其自动解化。等水化得差不多了,你会发现叶子也柔软了,然后剪掉粽叶头,把粽叶泡在清水里,用它包粽子就可以了,随用随取!这种方法包起来方便,煮出的粽子有粽叶的原汁原味、清香甜蜜的味道!
等黄米或糯米、红枣、豆子等馅料泡好后,妈妈就和前来帮忙的婶子大娘正式开始包粽子了。二奶奶人生得精奇,手也快,包的粽子又快又好看,和她那双三寸金莲一样,得到乡邻的美誉。孩子们在一旁好奇地观看,也有学着包的。主要分四步,第一步选2、3片粽叶,把这些粽叶错开折叠,即上面的粽叶压住下面粽叶一半即可;第二步把粽叶折叠成漏斗形状;第三步在这个漏斗中先放一小半黄米,再放几粒红枣,然后再放点黄米把红枣盖住,黄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瘪,太多了包不住;第四步折叠粽叶使粽叶把黄米全部包住。用泡好的马莲草或金针叶缠绕粽子4―5圈,系上活扣,吃粽子的时候方便解开,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就这样做成了。有想吃豆子等馅料的,包好后插一根茭皮皮作记号,煮熟后好区分开来!
要想吃上可口的粽子,包好的同时还得煮好,否则粽子会煮破,米会漏出,影响粽子的品相。锅底铺上一把茭箭箭,上面铺上厚厚的一层粽叶,以防糊锅,将粽子围圈整齐放好,注意粽子间挤得要紧一些,以免煮得炸开。上面放上箕箅,压上一块大石头,加水盖严锅盖。先用小火煮到米熟,等米馅粘在一起后,灶火内加上硬柴,温火煮沸1小时后,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蒸煮过程中要不断添水保持原有水位,煮熟后,闷在锅里,香气四溢,满街满巷。第二天早上才出锅,那个香甜,那个软溜,那个筋道,难以用语言描述!
五月被认为是毒月,五月初五这一日更是毒日,暑气上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齐出。所谓五毒,不仅身有剧毒,还偏偏形貌丑陋。除了这些自然的毒物,端午,更是邪灵作祟之时,鬼魅并出,为害人间。古时的端午日,人们饮雄黄酒防蛇,熏艾草驱虫,同时,人们也佩戴虎符,镇邪祛魅,孩子手和腿上系上用五彩线做的辟索。端午节吃过粽子后,扔到小河或车辙内,把一年的霉运带走。蛇怕雄黄酒的说法,给人最形象的记忆便是传统剧目《白蛇传》:许仙受法海指使,劝白娘子饮下雄黄酒,结果现出原形——
粽子飘香的同时,是烈日下大地上的辛勤劳作。繁忙的乡间五月,人们只是在匆匆地吞下一个香甜的粽子后,便立即转身投入到忙碌的农事中。
粽子作为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从乡间到城市,哪一家端午节的餐桌上能离了花色繁多,口味各异的粽子,粽子已成为端午节的“灵魂”。
炊烟袅袅,粽香氤氲,常回家看看,那是亲人的召唤,那是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