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鼎藏古泉特约撰稿人(镜心泉)老师原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我们。
在我国历史上的科举时代,考生考取功名称为“登科”,也被誉为“蟾宫折桂”。蟾宫所指为月亮,古人认为月亮中有一座清冷的宫殿叫做广寒宫,宫中的主人为一位美丽的女子——嫦娥(羿的妻子)。嫦娥因偷吃了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长生之药,然后升仙来到了广寒宫。嫦娥来到广寒宫时,这里只有一棵巨大而神奇的桂树和以桂叶、桂花、桂皮为原料而不停捣药的玉兔。又过了若干年,广寒宫来了一位新成员,这就是学仙不成有违道规、被天帝打入月宫伐桂的吴刚。至于月宫中的桂树和玉兔是什么时候有的,我想这大概也和日中有三足乌的神话传说相类似吧。
清代川炉“天府蟾宫”压胜钱
那么月宫为什么又叫“蟾宫”呢?战国、秦、汉图画中常以蟾蜍(癞蛤蟆)象征月亮。《续汉书?天文志》也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昧,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嫦娥偷吃了不死药,背叛了丈夫而遭天帝惩罚,化其为蟾蜍。后世便以蟾蜍、银蟾暗喻月亮,如同以三足乌代表太阳一样。蟾宫即由此得名,也即月亮的代称。
“折桂”是指在科举考试中登科及第。西晋时,邯诜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武帝问诜:“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代诗人温庭筠有“犹喜故人先折桂”之句。中状元又称“题仙桂籍”。
蟾宫折桂、雁塔题名压胜钱
“雁塔题名”与“蟾宫折桂”含义相同,都是表达考取功名之意。相传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畅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官位至卿相,还要将姓名用红色朱墨重新再写一遍。
在雁塔题名的众多文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二十七岁那年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挥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尽管新科进士们的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变成了“花墙”。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今天我们都已经看不到了,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大雁塔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压胜钱中还有其他一些名辞表达古人对入仕科举的向往,诸如“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状元”制度于唐代。
《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之谓。“金榜题名时”,为旧时儒生所求。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民间对此,人皆幻想。然红袍白马倒也喜气洋洋,故以“状元骑马”祝吉。
状元及第背“福禄”压胜钱
所谓连中三元,同样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四字成语,形如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