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有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讲的就是嫦娥的故事。
嫦娥本是羿的妻子,却在某一天突然偷吃了后羿向西王母求得的不老药。于是,嫦娥翩然飞向了月亮,成为了月宫的仙子。
(引申一下,这里的羿不是后羿,羿是神话中的天神,也是那个射日除害的英雄。后羿则是夏代有穷国国君,是一位不理国事、只爱打猎的庸君。)
这差不多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嫦娥奔月这个神话的了解。
那奔月之后的嫦娥在月亮上做什么呢?月宫上的吴刚在伐桂,月兔在捣药,那嫦娥呢?
事实上在最初的故事里是没有玉兔的,捣药是嫦娥的工作,甚至飞上月宫的嫦娥已经失去了人的身体,成为了一只蟾蜍。
《淮南子》中记载:“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这十二个字就交代了嫦娥的结局。
蟾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癞蛤蟆,难道癞蛤蟆在古时是什么祥瑞之物吗?不然为何一个美人要和癞蛤蟆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蟾蜍的确有“吐宝发财,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所以民间又有“得金蟾者必大富”、“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之说。
但这些说法大多是由月宫的蟾蜍引申出来的美好寓意。
蟾蜍的形体是相当丑恶的,不但今天的人对它没有好印象,就连古人亦然。《诗·新台》说:“鱼网之设,鸿则离(罹)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鸿即蟾蜍,这几句诗按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是:“鱼网张来打鱼虾,打到一个臭蛤蟆;心想配上多情哥,配上一个驼背爷。”以蟾蜍形容丑人之丑,非常形象生动,可见古人对于此物是没有好感的。
因此,嫦娥飞上了月亮,却被惩罚变成了一只癞蛤蟆,并且日日捣药偿还自己的罪过。古人最初对于嫦娥的态度就很明显了——是有谴责之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嫦娥的地位又渐渐提高了。到了现代,嫦娥在人们心中更是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这点从影视剧中嫦娥的形象就能够看出来。
嫦娥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神话的失落,人们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