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嫦娥,大家便会同美联系在一起;一说到癞蛤蟆,大家可能就会感到恶心。如果说,让癞蛤蟆和嫦娥一起飞月,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那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但实事是,美丽的嫦娥在飞向月宫时,并不是孤孤独独一个人,而是还有两个可爱的动物相伴——除玉兔外,另一只就是蟾蜍,也就是我们说的癞蛤蟆。
其实,在古代人们心目中,蟾蜍并不像现在这样丑陋,而是与高雅联系到一起的,还是月亮的别名,月宫也称蟾宫。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天仙子·渌水亭秋夜》中的一句。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这是诗仙李白在《雨后望月》和《古朗月行》的诗句。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诗圣杜甫也把蟾蜍写进了他的《月》中。
这样的诗句,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而且意境优美。更因蟾蜍的活力性,比直接写“月”,更有了灵性与动感,增添了无穷的诗意。
蟾为什么会成为月亮的别名?
早在战国时代,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记录了他的疑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闻一多先生在《天问释天》中解释说,“顾菟”就是蟾蜍,所以人们俗称月宫为“蟾宫”。
古人为什么要把月亮与蟾蜍联系起来?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月亮是晚上才会出现的,而蟾蜍也多在夜间活动;人们望月时会发现,月中有黑影形似蟾蜍,因此,将人们便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而演化成神话传说;因为蟾蜍是水陆两栖动物,既能在陆上活动,又能在水中畅游,这就使得其为上古时期人类所崇拜,加之月中有“蟾影”,于是人们便把其奉为神,并作为自己氏族或部族的图腾。
世间的美与丑是相对的,蟾蜍不是癞蛤蟆,而是高洁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