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自古以来都承载着无限的温柔与情思。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秋季也是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因此不难理解,诗人们对于中秋之月有着怎样特别的情愫。每当月圆,无论是举杯邀明月,亦或是低头思故乡,诗人们总要赋诗一首,刻录一下此刻的思念、欣喜与感伤。
作者介绍王建(约—约),字仲初,关辅(今属陕西)人。出身寒微。,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中秋之日。诗题下原注:“时会琴客”,说明诗人当时是有和客人一起抚琴。和朋友聚会,席间诗人想到远方的朋友“杜郎中”,因此赋诗表达思念。注意这个“郎中”不是大夫,而是官职。
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庭院中。
地白:形容月光明亮,满地皆白。
树栖鸦:乌鸦栖息在树上。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
超级链接中庭中庭,指的是处于建筑内部中间位置的一个区域,它的存在相当于室内庭院。中庭与庭院的区别在于:
中庭位于建筑内部,属于室内空间;而庭院与建筑分离,属于室外空间。
深夜“地白”,是因为洒满了皎洁的月光,与“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漆黑的乌鸦栖息在树上能被诗人看到,同样是因为月光明亮。本句充分利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未提明月,却处处见月明,越品越有意趣。
冷露无声湿桂花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本句及其清丽通俗,用“冷露”和“湿桂花”来形容秋夜的凉爽和湿润,加上“无声”二字,轻松地将读者带入到秋夜的清冷静谧的氛围之中。另外,桂花形态点点如米粒,诗人如何发现它是湿的?还是承接上句,继续侧面描写了月光的明亮。
更妙的是,诗人庭中种桂,而抬望眼,月宫中的桂树是否也被冷露无声地打湿呢?通过桂花,一下子把场景从实向虚,从眼前的小院延展到天际的明月之中,令人产生无限遐思与神往。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月明如水,人们纷纷出来观赏,但是那些曾经一同赏月的人,都已不知去向,唯有秋思依然萦绕在空气中,远方的朋友,我的思念能否飞到你那里?此时的你,是否也在仰望同一轮月亮?此刻的你,是否也在思念我呢?
一个问句作为结尾,意境悠远,耐人寻思,令读者心生怅然。
意象与典故月亮
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古诗文中,月亮一般用于寄托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赏析这首诗没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恢弘;没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悲苦;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浪漫;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不羁。
全诗写月却刻意回避月,用细腻的笔触与细微之处见真章,情景交融,意境悠远绵长,散发出收敛、沉静而又真挚的气息,令人初品之平平淡淡,再品之回味无穷。
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用大语文的理念梳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我是悦木Ivy陪娃成长。
在这个宝藏系列里,我会将用和季节有关的古诗,和二十四节气进行融合穿插,帮助孩子体会季节特征、不同时节的物候特征。同时进行历史、文化、文学常识的穿插,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1.能够古诗中的景物判断出时节。
2.能够体会诗中的情感基调。
3.对于格律有一定的体会。
4.对于常见的诗人的身世、交际圈、时代背景有轮廓上的认识。
5.不断强化和记忆诗人的名、字、号,以及深化对诗人的了解。
6.熟悉古诗中的常见但是现实中不常见的物品,如木屐、箬笠、蓑衣、柴扉、篱落。。。
7.词语积累。
8.对于古诗中的意象有简单的理解。
在这两篇文章里,我详细介绍了3~12岁古诗文从启蒙到进阶的保姆级攻略,经验、路径、方法、技巧、资源一站配齐:
太全了!这份3-6岁保姆级古诗启蒙学习路线规划,请务必收藏!这份7-12岁保姆级古诗进阶学习路线规划,请务必为孩子收藏!欢迎留言交流,